Logo圖片

鹿港鉋刀發展史~鉋刀產業形成

鉋刀產業崛起前,誰供應木工刨具給木工師傅? 

現代需要木工鉋,有專業製鉋師傅製作,供應
到五金工具店或專業木工工具商店購買,就可以
  •  
鉋刀產業形成~
明、清時期:    
       四百多年前,漢民族的祖先從中國到臺灣墾荒。
       從中國橫渡臺灣海峽到臺灣,以當時的船運與海象,險象環生。為祈求航運順利,先民帶著他們信仰的神明神像一起渡海,以求平安。當平安踏上這片土地,生活逐漸穩定之後,為感謝及表示對神明的尊重,便在當地建蓋廟宇,提供神明安身之處。
“鹿港”當時是臺灣距離中國最近的港口,明、清時期的移民潮,帶來許許多多的神明神像在鹿港落腳,形成鹿港地區廟宇高密度現象。
廟宇建造,帶動相關木工工藝興盛,除了建造廟宇的大木作之外,還有神像雕刻、神桌製作……等等。當人口逐漸增加,民生周邊用具相對增加需求,當時許多的手工藝品大多仰賴中國輸入,形成鹿港貿易興盛。臺灣富庶生活,吸引泉州、福州、潮州等地的民俗藝師也紛紛帶著一身技藝來到鹿港定居生根。(註一) 
道光初年(1821)後,港門沙淤,港路狹窄淤曲,商船不易停泊,往來商船逐漸減少(鹿港的港口,當時位於媽祖廟廣場附近。)。當時的鹿港除了供應鹿港當地人的需求,甚至整個中部地區的物資貿易也都是由鹿港的小販運送,北到苗栗,南至恆春。
港口淤積,商船無法停靠,鹿港貿易面臨無貨供應的窘境。道光年間這一群留在鹿港工藝精湛的匠師開始自行生產製作,並且收受門徒傳授技藝,鹿港的工藝於此時期發展出雛形。
要成一名木工師傅,需歷經三年四個月的磨練,除了要學會木工本業的技術外,也必須學會整理鉋刀,到「出司」時,要學會製作鉋刀。不會製作本業所需的鉋刀工具,是無法「出司」。
在純手工木作年代,工具的好壞影響木作製作的結果,但是並不是每個木工師傅都能製作工法精密的鉋刀,所以有些木工師傅會請做鉋刀技術精良的同事協助製作鉋刀。
 
日治時期:
1895年馬關條約,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。
日治時期,日人大興土木建設臺灣,生活上舉凡住、行、民生用品皆需使用木工。當時,日本木工匠師帶進木工技術,也帶入日本大工道具。聞得商機的商人,引進日式鉋刀銷售給臺灣的木工師傅。然而昂貴的鉋刀,並不是每個木工師傅都能消費得起。初始,木工師傅請打鐵匠仿日式鉋刀刃打造刀刃,自行製作鉋刀。
但是,並非每個木工匠師都有能力製作出品質精良的鉋刀,於是商人聘請技藝精湛的細木作師傅,少量生產「線鉋」(註二),供應木工工具。專業生產鉋刀獲得木工師傅好評,許多木工師傅願意花錢購買工法精良的鉋刀。專業製造鉋刀工具的行業在此時期開始,木工生態也因此改變。
原本要成為木工匠師之前必須先學會製作工具的技能,在工廠量產製造供應下,木工學徒已經不再學習製作木工手工具,因此後期木工師傅逐漸失去製作鉋刀的技能。
中國的移民潮,帶入漢式工具;日本殖民時期,引進日本木工工具。台灣鉋刀,結合漢式和日式木工工具。

 
漢式工具操作方式(圖片截自「武英殿聚珍版」成造木子圖)
 
桃園家具博物館展示的中國鉋刀式樣
 
日本鉋刀操作方式(圖像截自日本切削大會操作影像)
 
日式鉋刀
此時期約值歐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,工廠量產觀念導入,工業生產型態逐漸形成。於是商人開設工廠,正式量產鉋刀。鹿港第一家鉋刀工廠叫「協德」,專業生產的鉋刀,製工精良,獲得好評,於是有人開始仿效,鉋刀產業逐漸形成。
既然有人專業生產提供鉋刀,學習製作鉋刀這一技術,便不再是木工學徒必學的技術。這個時期,大約在一百年前,日本管理台灣中段時期。
 
待續..........
 
註一   話說~家族成員曾到戶政事務所追查家族的祖籍資料,查到筆者的阿公的阿公…,不知哪一代啦,也是一名木工師傅,帶著一身的手藝,從中國到臺灣尋求發展,就這樣在鹿港落腳生根。
常聽老輩的說,「有唐山公,嘸唐山媽。」。根據維基百科_鹿港鎮的資料顯示,鹿港早年是平埔族巴布薩族(Babuza)馬芝遴社社域,所以~筆者的祖先應該帶有平埔族的血緣,只不知是哪一代囉~
 
註二   平鉋製作是每個木工師傅必會的一項技術,但是線鉋製作的難度比較高,所以商人請細木工師傅製作「線鉋」。早期鉋刀產業的「線鉋」,是指除了平鉋以外的鉋刀,都稱為「線鉋」,「線鉋」只是一個統稱。其中包含製作溝槽、角槽、特殊線條功能的鉋刀,現今「路達」的各式線刀,就是仿當時的各式線鉋功能。
 
這邊有關於鹿港的簡單介紹,看完這篇簡介,可以稍微了解鹿港的近代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