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战后年代刨刀产业发展 II
古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,
今有鹿港人为生活远走他乡, 称为鹿侨。
战后,百废待举,鹿港刨刀家族前往在湾各地设立工具店~
战后年代刨刀产业发展~
刨刀产业从萌芽到日治时期结束,约历经三十几年。 (注一)
这段时间养成的刨刀师傅,以及生产的刨刀工具,对于鹿港地区的需求逐渐呈现饱和。有些刨刀师傅,欲寻求生机,纷往鹿港地区以外区域开拓市场。
已故阿斌师傅回忆,日治时期末,生活相当困苦,尤其大家族食指浩繁,大家想尽办法争一口饭。当年鹿港建成家族大哥许水坑和同门师兄弟许多(绰号,憨仔)在「日兴」(注二)学习刨刀制作「出司」后,两人开始在小小的斗室制作刨刀,刨刀制作完成用扁担挑出外卖。
由于日治时期五家工厂已经稳定坐龙头地位,没有初生之犊的立足之地。当时,有人建议许水坑和憨仔到台北后火车站的圆环附近试试,那边每天早上聚集许多准备上工的人,或许有销售商机。于是许水坑和憨仔取竹篮装着合力制作的刨刀,用扁担挑着两篮刨刀,从鹿港走到彰化搭火车,赶在开始上工前的时间,到达台北圆环。
到达台北时,两人就在圆环附近的骑楼,等待上工的木工师傅。第一次,到台北圆环兜售刨刀,便获得当地木工师傅的好评,两担刨刀一下子就销售一空。
专业生产的刨刀,比起自己制作的刨刀精密又好用,许水坑两人第一次到台北初试啼声,便获得当地木工师傅的热烈回应。之后约定时间,固定在圆环附近的骑楼贩售。
好景不常,这样的销售方式,在战争爆发后就中止了。
战争结束后,许水坑和憨仔再次回到圆环兜售。战后复建时期,刨刀需求性更大,有些木工师傅,为了购买刨刀,天未亮早早就在预定的地方等候。当地的木工师傅也经常为了抢购刨刀,争先恐后、大打出手。
从鹿港到台北路途遥远,后来许水坑和憨仔便在圆环附近的重庆北路租下店面,正式在台北落脚,并且以当地建成区的「建成」作为店名,命名为「建成工具店」,时年民国34年(西元1945年)。
日治时期,台湾建筑结构以木造房屋居多,战争结束(西元1945年)重建家园初期,木工是主要施作工法,相对刨刀需求数量庞大。历经战争,过去所累积的财物几乎归零。战后时期,谁握有资源,就占得先机。
日治时期刨刀产业发展的五家刨刀生产工厂,协德、清记、启记、庆益、日兴,在刨刀历史追朔过程,访谈的匠师当中没有人知道「清记」在战争结束后的动态,而最早创立刨刀工厂的「协德」因两个儿子在战争期间双亡,战争结束后回到鹿港,单纯经营五金工具生意。
当时,只要有木材、刀具原料,就能制作刨刀供应战后时期的复建工程需求。启记、庆益、日兴三家刨刀工厂的创始人,自身拥有制作刨刀的技术,战争刚结束那段时间,「启记」、「庆益」首先复厂供应刨刀工具,后来又增设打铁火炉,打造刀具;「日兴」工厂成立时机在日治时期末,加上战争动乱,本身的资本额就不丰,原本的三名创始人,也在这段时间各自发展。
「日兴」原本创始人许方、许克、郑平,由许克在鹿港延用「日兴」工厂,供应刨刀生产制作;许方则于西元1948年(民国37年)迁移到台南,以台南的「南」,许方的「方」,成立「南方」工具部;郑平搬迁到台北万华成立工具店,以家乡名字「福兴」作为店号。
木工施作,除了刨刀,还需要锯、凿、刀、斧、锤、墨斗、尺规、……..其他相关工具,有些地方仕绅或打铁业者看见复建工程的商机,纷纷出资成立五金工具生产工厂。工厂生产线,除了供应刨刀生产制作外,有些工厂也设置打铁火炉,成立打铁部门,生产刀、锯、凿、斧、锤等相关铁器工具。
战后年代,鹿港地区工具制造工厂,如雨后春笋般一家一家成立,除了原本的「启记」、「庆益」、「日兴」外,「功元」、「工和」(注四)、「和源」(注五)等工厂渐展露头角,掌控刨刀市场。
战后时期,需要刨刀工具的木工师傅者众,而鹿港地区刨刀师傅需求也已饱和。 「建成」工具在台北创业成功的例子,让日治时期养成的刨刀师傅纷纷到台湾各地寻求发展。台中藤源(启记体系)、台南南方(日兴体系),都是从鹿港转往异乡发展,在当地成功奠定基业的家族。 (注六)
有些店家事业稳定后,会回到鹿港寻求技术良好的刨刀师傅,到当地当驻店师傅(注七),少量生产刨刀,并兼具维修整刨刀的服务。一方面提供给自己同乡后辈一个工作机会,另方面可以快速服务木工师傅,巩固自己店家的顾客族群。
现今台湾各地许多工具店几乎与鹿港有关连,有些是战后时期迁出的鹿港人,有些是在外地事业有成,回乡提携自己宗亲家族的后进晚辈,而后这些刨刀后进又到其他地区开枝散叶。有些则是从外地到鹿港拜师学艺后,回到自己家乡开业。
黄彦霖花了六年的时间,拜访台湾各地的工具店家,追朔这些工具店的创始历程,以战后年代到台湾各地发展的工具店家,整理出相关脉络。下列资料,有些店家尚在运作,有些则已结束营业多时。这些工具店家,在战后年代以至现今年代,为台湾的经济以及工业发展付出诸多。感谢刨刀产业前辈们,曾经对台湾的贡献。
下图是依黄彦霖的论文,整理出的相关连结。
庆益体系,由于没有实际拜访到「庆益」后代,所以所获资料并不齐全,无法做深入记录。
启记派系
台中藤源:
鹿港车围人氏,第一代在日治时期就举家迁移,在台中落脚,刚开始并不是从事刨刀生产工作,在战后年代才正式成立刨刀工厂。
战后年代的大量需求,让藤源在台中稳定发展,当时除了第二代投入生产行列之外,还从鹿港聘请十几名刨刀师傅。
后来兄弟分家,台中本店由第二代老三继续经营,大哥则到丰原开设藤源支店,以机械木工为主,目前两家藤源皆已歇业。
藤源于西元1961年乔迁至现址,日本井本制作所赠送的庆贺匾额。
(藤源工具提供,黄彦霖拍摄)
南部日盛家族:
鹿港车围人,日治时期末(西元1941 年)日盛家族二哥于嘉义创立日盛五金行,战争结束后,家族老四在嘉义另开设日盛工具店,老六在嘉义开设日发工具部,老五在屏东开设日盛五金行。
之后,老三的儿子(第二代)在高雄盐埕区开设日盛五金行,另一名儿子也跟进,在高雄开设新日盛五金工具行。
日兴派系
日治时期的「日兴」,与战后年代的「日兴」变迁。
许氏宗亲:
日兴派系以许氏宗亲为主脉络,由三位创始人(许方、许克、郑平,福兴许厝埔人)开枝散叶,带引宗亲家族的直系、旁系兄弟进入刨刀产业。
许方,西元1948年(民国37年)到台南,成立南方工具店。
郑平,战争结束后,到台北万华落脚,成立福兴工具店,目前已结束营业。
许克,战争结束后,留在鹿港,重振「日兴」,后来因鹿港刨刀行业彼此竞争激烈,在1964-1965 年间结束鹿港日兴工厂,前往基隆设立隆兴工具店。
在日治时期进入刨刀产业的其他宗亲家族成员,战争结束后纷纷往台湾各地发展。稳定发展之后,回到鹿港提携家族成员二代进入刨刀领域,这些家族后进晚辈,又分往台湾不同地区发展,是目前台湾工具五金店面分布最广的一派系。
这次访谈纪录的日兴体系,获得的资料由北而南依序为基隆隆兴工具五金行、基隆长生工具五金店、台北福兴工具店、台北建成工具、台北南方工具店 、新竹日光工具部、鹿港建成工具、鹿港胜裕工具、鹿港福兴(现名「川井工作坊」)、彰化北斗三木工具行、云林虎尾东兴工具部、台南南方工具店、台南赤崁、台南建成工具店、台南启记、台南佳里瑞成工具店、左营顺发、高雄国丰、高雄宪德,东部有花莲协源工具五金行、台东胜源工具行。
后记 目前所追朔的工具店的资料,只是其中一部分。有些小型工厂并未立案,只是小型工作室,以代工方式生产;有些只成立几年就结束,毕竟会制作刨刀和卖刨刀是不同领域。
还有许多分布在台湾各地的工具店,因营业收入不足以维持营运,或第二代没有承接运作,在近十几年陆续结束营业。能口述日治时期到战后年代这段时间的刨刀匠师,现今年纪约在八十至一百岁,这样的刨刀匠师存在人数并不多。一位从日治时期就在「启记」工作的老匠师,于2015年过世。而前年拜访的「古师」及「阿斌」师傅,都在2016年春天往生。
虽然惋惜却又庆幸,庆幸的是在老匠师凋零之际,还能追朔到部分台湾刨刀发展史。刨刀发展是木工发展的一小区块,这是一段被遗忘的木工发展史。百年前从木工领域分枝,历经百年后,或许刨刀技术会再回归木工世界。
待续.......
注一 依「古师」口述,刨刀产业始于约日治时期初期。
依「启记」第三代提供的资料推算,「启记」于昭和14年(西元1939年)赠送金胜(今胜发贸易前身)匾额的时间判断,「启记」创始人陈杏仁生于明治36年(西元1903年),当时陈杏仁年值36岁,从事刨刀工作已将近20年(那年代通常学艺年纪在15~18岁)。陈杏仁进入「协德」工作时(猜测约西元1920年左右),协德工场已是稳定营运的状态。一项新兴产业,从无到有到稳定发展,至少要10~20年的发展。以此猜测判断刨刀产业发展时间点,与「古师」叙述的时间点接近,大约是在日治时期的初期、初中期阶段。
昭和十四年,启记赠与金胜贸易(胜发贸易提供,黄彦霖拍摄)
注二 「日兴」的创始人:许方、许克、郑平都是堂、表兄弟,在「台湾刨刀发展史~日治时期刨刀产业发展」已介绍。许水坑也是许氏宗亲,属旁系家族。受访者只知道许多与许水坑是同门师兄弟,没有受访者知道许多是否与许氏宗亲有亲属关系。
注三 建成家族大哥许水坑,也提携其他四位弟弟进入刨刀产业。老三、老四先在鹿港「日兴」学习刨刀制作,老二及老五后期也投入工厂生产行列。以鹿港工厂为生产厂,聘请鹿港当地的刨刀师傅生产,供应台北建成的工具销售。建成三哥、四哥初期也到台北,一方面精进技艺、一方面学习门市运作,并于民国48年(西元1959年)到台南开设工具店,店名一样命名为「建成」。
老二、老五初期负责鹿港工厂刨刀订单,供应台北「建成」以及台南「建成」刨刀工具。民国五十年也在工厂隔壁正式成立工具门市部,一样以「建成」为店名,正式挂上「建成」招牌,台北、台南、鹿港,形成强力销售网络。
随着木工机械兴盛,刨刀需求量逐渐减少。建成大哥许水坑,于民国64年,随着移居美国的儿子举家迁移美国,台北的店铺则转让给当时店内的驻店师傅(福兴人),现今台北建成第一代。 (所以台北建成和鹿港、台南建成现在已经没有家族关连。)
建成工具于西元1958年(民国47年),获日本井本制作所(打造刨刀刀刃的工厂)邀请,到日本参观制作刀刃行程时,井本制作所特别打造致赠的纪念刨刀刃。
注四 「工和」在日治时期(西元1925年)成立的是打铁铺,战后年代也生产刨刀。现在「新工和雕刻刀」是「工和」嫡系后代。 「功元」原本也是打铁铺,后来也加入刨刀生产行列。
注五 「和源」的刨刀生产线只是其一小部分的产线,打铁类占工厂生产线大宗,如凿刀、剪刀、刀具、铁锤、锯片…等等。后期泥作建筑工法,用于抹平水泥墙面的「抹刀」,也有大量供应。现今「和源」工厂已经结束运作。
注六 从事刨刀工作的刨刀师傅,当年都是生活艰困的乡下子弟,因为刨刀技术的工资高于一般技术性工作,所以即使学习刨刀制作比一般技术辛苦,大家都是咬紧牙根苦撑。
台中藤源和台南南方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刨刀领域赚到第一桶金,在困顿年代也曾尝试不少工作。在战后复建工程时期,因木作手工具的需求量大,而创立了事业高峰,奠定家族事业基础。
注七 到外地创业有成的刨刀工具店,回到鹿港以高于刨刀工厂的工资(并供应食宿),聘请制刨技术优良的刨刀师傅当驻店师傅,以便自己的客户需要特殊的刨刀工具时,能在短时间内交件,一方面提升自己店家的服务品质,另方面能稳定客源。能应聘到外地的刨刀师傅,代表其制刨技术技艺超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