铇刀产业衰退期
时代跃进,传统势微。
社会经济转型,科技工业崛起,传统产业消落。
「启记」二代老板娘回忆:民国五O年代,台湾社会经济逐渐起步,人口逐渐增多,房屋建造工法逐步改变水泥砖造。「启记」创始人陈杏仁(大箍启)已嗅到铇刀产业发展不若以往,所以工厂的重心就陆续转往泥作方面的工具制作。「启记」所生产的木马牌 镘刀由于钢面平整,钢板薄又轻,深受泥作师傅喜爱。那时候镘刀的生产,逐渐取代铇刀产量。
在日治时期即从事铇刀工作的 古师,身在铇刀世界将近半世纪,民国六十几年就退休,不再从事铇刀工作。一方面儿女已成家立业,但主要原因是~铇刀的需求量已经逐渐减少。
建成家族大哥,也在民国64年(西元1975年)举家迁移美国,和 古师的理由相似,儿子已经事业有成,加上铇刀需求已不如当年,于是将店面让渡给当时的驻店师傅(现今台北建成一代老板)。
日治时期初,值欧洲二次工业革命时期,工业机械化的工业改革概念逐步蔓延。日人也在统治台湾期间,引进大型机械,工业机械化的种子已埋下,但是当时尚未普及。
日治时期引进的圆锯机、刨木机、钻孔机....等木工机械(注一),历经数十年的教育,使用技术逐渐普及。民国46年(西元1957年),丰原胜丰木工机械生产台湾第一台手压铇机,台湾木工进入新里程碑。木工机械问世,机械取代手工制作的效率,木工制作节省人力及工时,铇刀手工具的需求相对减少,同时铇刀制作门槛也降低。
四、五O年代,台湾机械产业开始起步(注二)。六O年代之后,”路达”问世取代线铇刀的功能。一台机器,只要搭配不同刀具,即可制作出各式线铇的功能,连沟槽、角槽都可快速处理完成,机械缩短了木工工时。相较于过去,木工师傅上工必须带一大包家私的情况下,「路达」取代了线铇刀。
台湾自战后复健工程、家具产业蓬勃期、机械产业起步期,对铇刀工具大量需求,造就铇刀产业兴盛。在机械生产逐渐稳定之后,将台湾带往工业化社会,提高台湾制造业竞争力,却带给铇刀手工具生产业大力冲击。
因为市场需求,兴起一项新产业;也因市场需求减少,产业逐步衰退。机械取代部分木作工法,一般木工对于铇刀的需求减少,战后抢购盛况不再,取而代之的是市场价格战。由于木工机械普及,铇刀制作门槛降低,虽然铇刀市场逐渐减少,但是在民国六O年代的铇刀工厂却比战后时期的铇刀工厂多。
大仁工具于民国67年(西元1978年)
乔迁新厂,铇刀业和打铁业的庆贺匾
额。(铇刀工厂:大仁、全胜、南华、
协兴、胜昌(现胜裕)、福兴、建成、
庆益、发义、万益、永泰、协昌)
「上帝关了一扇门,会再开另扇窗。」
六O年代前后,台湾进入工业化社会型态,为培养木工工业基层人员,高级职业学校增设木工科系,过去师徒相传的技术指导方式改变。铇刀产业除了供应一般木工需求,增加了学术单位的的销售管道,木工职业学校莘莘学子的入门工具成了铇刀产业的新战场。(注三)
初期木工职业学校所购买的工具,与传统木工工艺使用的工具类型相差不远,但随着机械技术成熟,对于传统铇刀工具需求逐年减少。又国际木工技术交流,从日本、欧美引进新式木工机械,机械的快速与便利,提升木工制作速度,增加产量,提升台湾木工家具外销竞争力,铇刀使用率却逐渐降低,铇刀操作技术逐渐被忽略。
机械盛行、路达问世、砂纸磨光,取代铇刀功能,传统木作工法改变。新生代木工职人,会正确操作使用铇刀的人越来越少,铇刀销售量逐年降低。
八O年代,台湾经济猛飞,随着世界潮流,台湾电子科技产业异军突起,台湾传统产业逐渐式微。原本为培育产业人才基石的高级职业学校,在产业型态改变,学校设置的科系也逐年变化,原本热门的木工科系,到八O年代末期,有些职业学校废除木工科系,有些转为室内设计科。(注四)
民国89年(西元2000元)前,台湾产业纷纷西进中国。 民国89年后(西元2000年),大陆政策开放,上游工厂前往中国设厂,下游工厂纷纷跟进,台湾几乎闹空城。人口西移,房子长期无人居住,没有装潢建设需求,装潢业一片哀号。(注五)
台湾产业西移,有铇刀业者,前进中国大量生产铇刀,低价倾销回台湾,原本已经萎缩的铇刀市场,更是雪上加霜。原本欲振乏力的铇刀产业,面临低价铇刀干扰铇刀市场售价,铇刀产业就此一厥不振。
铇刀产业因市场需求降低,而逐渐衰退。有些铇刀工厂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,要求铇刀师傅降低工资,有些从事一辈子的铇刀工作的老匠师,觉得自己的技术受到羞辱,因此萌生退休念头,回家含饴弄孙。又中生代铇刀师傅,正值养儿育女的阶段,在收入与支出失衡的情况下,也纷纷转业,寻求稳定收入的工作。
铇刀销售量逐年降低,铇刀产业自民国84年到民国99年,中间长达15年时间没有调整铇刀售价。铇刀售价没有调涨,刀刃售价就不会调涨,相对铇刀师傅与打铁师傅的工资也不会调整(注六)。终端售价没有调整,但是原物料上游供应成本依然逐年提升。打铁业以及铇刀业不敌成本提升,售价无法提高,只好减工、减料,以维持基本运作。
八O年代至九O年代,许多铇刀工厂在后继无人又生意不佳的情况下,逐渐结束工厂营业。铇刀业、打铁业一家一家结束营业,到了民国100年(西元2011年),供应贴钢铇刀刃的打铁工厂只剩一家,鹿港铇刀工厂仅剩下大仁、福兴、胜裕、万益、协兴等五家工厂。
从日治时期的「协德」、「清记」、「启记」、「庆益」、「日兴」五家铇刀工厂,带动铇刀产业兴起;战后年代,复建工程带动铇刀产业极盛时期;机械逐渐普及后,铇刀需求降低,引发铇刀产业衰退。铇刀产业历经百年的起伏,到了民国100年(西元2011年),鹿港铇刀工厂仅剩下「大仁」、「福兴」、「胜裕」、「万益」、「协兴」等五家工厂。(注七)
民国93年(西元2004年),已自台北科技大学退休的林东阳教授,在林口老家成立「怀德居木工实验学校」,以推动休闲木工为名,提升木工美学为实,开创木工新时代。
第二年(西元2005年),台南永兴家具成立台南家具博物馆,并在馆内附设「鲁班学苑」(现名「鲁班学堂」),传承家具木工实作技术。
一北一南的木作龙头,让木工美学与实作性,渐渐受到重视。连带的传统大木作、车床木工、雕刻木作、小物木作……等不同领域木工,带动台湾木工全民运动风,许多木工新秀,也在全台各地成立不同类型的木作工坊。
许多传统木作匠师及手工木作工法受到重视,逐渐萎缩的传统木作手工具-铇也受到瞩目,引发铇刀市场回春现象。
然而,铇刀产业历经数十年的技术断层,有些制作技术已流失,铇刀制工技术精良的老师傅逐渐凋零。与铇刀产业唇齿相依的刀刃制造工厂,在铇刀业逐渐萎缩的情况下,铇刀刃供应厂也一一关厂。在森林禁伐政策下,适合制作铇刀座台的台湾赤皮,缺乏木料来源,台湾铇刀现在面临缺工、缺刀、缺木料的窘境。
台湾铇刀的未来发展……未知……
台湾铇刀木工史,继续进行中~~
注一 节录黄彦霖「台湾.鹿港传统铇刀产业发展之研究」论文「在台湾日日新报昭和 14 年 5 月 12 日的日立 制作所广告中【图 2-2-12】,可以佐证日治时期就已经有手持式木工机械设备,广 告上面的内容不只有手持式电钻,还有马达与吊车相关的电动式机械;另外在台 湾日日新报昭和 14 年 4 月 25 日的山冈发动机广告中【图 2-2-13】更可以证明电动机械设备此时已普遍存在。」
节录自黄彦霖「台湾.鹿港传统铇刀产业发展之研究」论文图片
注二 五O年代前后,机械工业刚起步,制作机械的零组件,在正式生产之前,先制作模型,在模型正式成型之前,先用木模制作,方便修改,确认后再制模。制作木模用的木型铇(木模铇),当时生产量很大。
木型铇
注三 大甲高中于民国63年(西元1974年)设立家具木工科;东势高工民国65年(西元1976年)设立家具木工班;员林崇实高工家具木工班成立于民国69年(西元1980年)。
注四 台东公东高工于民国49年(西元1960元)成立家具木工科,是早期培育木工人才的摇篮,目前在木工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黄俊杰老师、徐镇声老师、贾大庆老师,当年都是公东高工的木工佼佼者。当时,提到木工学校,首先想到的就是公东高工,然而公东高工在民国89年(西元2000元)也不敌产业型态改变的冲击,以致招生不足而废除家具木工科。民国101年(西元2012元),公东高工积极向教育部争取,家具木工科才再回复招生。
员林崇实高工的装潢科系,于民国86年(西元1997元)改为室内设计科。室内设计科系着重于绘图设计,木作实际操作比例减少,相对木工工具需求减少。
民国88年(西元1999年),大甲高中家具木工科改为室内设计科。
注五 当时,曾跟随父亲鹿港司瑞华师傅到台湾各地五金工具招揽铇刀业务,从北到南,每间店家唉声四起,主要客源—装潢师傅,因为工作量减少,工具消耗减少,购买工具相对减量。
注六 在「台湾铇刀发展史~日治时期铇刀产业发展」提到,日治时期末,日人为集中管理铇刀产业及打铁业,强制统一铇刀业与打铁业的售价及工资。此一制度,沿用至今。
目前鹿港铇刀产业还是有牌价制度,至于要不要遵守牌价制度规则,则是各家铇刀厂自行规范。但是,铇刀售价没有调升,连带影响打铁业(刀刃)销售单价及铇刀师傅、打铁师傅的工资。
资料来源:黄彦霖「台湾.鹿港传统铇刀产业发展之研究」论文
注七 「万益」于民国103年结束营业,「大仁工具」也在鹿港司瑞华师傅(民国103年)往生后,结束运作。仅剩专业打造贴钢铇刀刃的打铁工厂,也于104年正式退役。不久,打造铇刃的郭宪德师傅也因病去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