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鉋分類
台灣鉋類型
現代將台灣鉋分類為平鉋、溝槽鉋、線鉋、丸曲鉋、畫線工具等。
早期木工師傅將鉋刀區分兩大類,一為平鉋,一為線鉋,舉凡刨平的鉋刀都屬於平鉋類,其餘刨角線、溝槽、線條、丸曲工法等都歸類為〈線鉋〉。(線鉋,閩南語音:suàn kāo)
現代學術單位將刨製溝、角槽的刨具從線鉋類中區隔分類,設類別為溝槽類,這類製作溝槽的刨具早期木工師傅稱其為〈邊仔〉(邊仔,閩南語音:pian à)。
編輯⟪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⟫書時,將台灣鉋分類為平鉋、溝槽鉋、線鉋、丸曲鉋、畫線工具等。
平鉋分類:中鉋(粗鉋、細光鉋)、長鉋(細平鉋)、合鉋(拖鉋)、光平短鉋(短鉋)、小中鉋、中小鉋、小光鉋(小鉋、賊鉋)、台直鉋(立鉋)。
平鉋:刨平木料表面,使其表面平順、光滑優質,呈現木料原始的木理紋路。
看似平凡的刨平木材工具,因鉋台的長度的不同、刀刃床的角度改變,刨削木頭,呈現不同結果。
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選擇適當的工具,處理不同木理性質的樹材,讓刨削木料結果,更能呈現自然木料紋理。
如何選擇適用的鉋刀_平鉋系列
臺式嵌槽鉋(含底鉋)、清含底鉋、工邊(公邊)、日式嵌槽鉋(日本邊仔)、臺式含邊(臺灣邊仔)、中入線刀、邊鉋(作里)、內根鉋(閂根鉋)、外根鉋(市邊)、嵌鉋(斜口鉋)、大邊、槽鉋(中邊)、長高鉋、剮邊鉋(刈邊)、日式剮邊鉋(日式刈邊)、支仔邊、抽屜鉋。
臺灣傳統木作榫、卯、溝、槽等工法多,這些溝槽類刨具的功能、用途雷同,是早期木工匠師自行製作鉋刀年代,依不同木工行業工法上的需求,各自發展出製作溝、槽的木作手工具。
鉋刀產業興起年代,正值日本治理臺灣時期,鉋刀工廠仿製日式大工道具量產銷售;臺灣傳統木作匠師也將其需求鉋刀的樣式,委託製鉋匠師依樣製作出同款刨具。
此時期,不同木工行業的手作工具相互流通,同時漢式木作工具與日式大工道具也混合使用,一直至今。
線鉋種類:小平鉋、內圓鉋、外圓鉋、倒角鉋、三角鉋、倒面鉋(倒敏)、日式倒面鉋、圓面鉋(圓敏)、單馬鼻鉋、圓單馬鼻鉋、雙馬鼻鉋、面取鉋(敏仔線)、雙面線律、蘇骨圓線、和司角線、廣仔只線、嵌邊斜角鉋(染導鉋)、斜角鉋、銅高。
早期傳統木工匠師將鉋刀區分兩大類,一為平鉋,一為線鉋。除了平鉋之外,舉凡製作溝或槽或曲或多層次線條功能的鉋刀,皆歸類為線鉋。後期,學術界將線鉋類刨具依功能再區分溝槽類、丸曲類。本單元介紹的是專門製作線條類的刨具。
何謂線鉋?
處理木作品之邊線條,使木作邊角產生或凸或凹或角線之線條,讓樸素的木作產生變化,增加華麗感,所用的工具稱為「線鉋」。
在物資缺乏又樸實的年代,木工作品講求實用、耐用。當生活逐漸富裕,對於生活週遭呆板造型的物品開始講求設計感、華麗感。剛開始只使用小平鉋、內圓鉋、外圓鉋及槽鉋、長高鉋創作或凹、或凸、或角線不同層次線條。而後因應需求逐漸演變、改良、創新,形成現今線鉋種類。
在純手工木作年代,建築、家具木作也會有流行工法。依當時年代風行何種線條,木工匠師會拿線條樣式,委託鉋刀師傅製作出符合需求的線鉋,所以依建築或家具工法線條,可判斷出其製作時期。
工具的研發,是為了節省冗長工時,是老祖宗歷年累積下來的智慧結晶,透過內、外圓弧及不同角度的角線結合,設計出可刨削或凹、或凸、或角線不同層次線條的工具。
這些線鉋名稱大部分是由外觀或功能、用途而命名,以閩南語發音更能傳神詮釋這些線鉋命名的初衷。
畫線工具:拖孔規(空拖)、日式二丁毛引、雙腳劃線規、單腳劃線規、割木刀。
畫線工具雖然不似其它鉋刀可協助製作丸、溝、槽或特殊線條之用途,但在木作製作過程中,畫線工具是協助規格制定的重要輔助工具。
百年來,臺灣、日本、西式木工研發各式不同造型的畫線工具,且不斷改良精進,只為木作製作過程中能快速、便利且精準的畫出規格線條。
在此呈現的劃線工具,是沿用老祖宗的發明,隨著時代需求,鉋刀產業逐步開發、設計、改良,所演變的各式畫線輔助工具。
這些工具名稱由誰命名?
日治時期末,日本政府針對工匠使用的各式刀具、刨具有統一名稱及售價。
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,由鉋刀產業、打鐵業的工廠負責人開會,決定新開發工具名稱以及銷售牌價。
鹿港打鐵業供應鉋刀產業刀具,每一款鉋刀工具價格異動必須由打鐵業者和鉋刀業者共同開會決定。每次鉋刀牌價調整,刀刃的銷售牌價,鉋刀師傅及打鐵師傅的工資也會相對調整。
鉋刀工具名稱的制定,是打鐵業者、鉋刀業者、鉋刀師傅間的共同語言,這當中牽涉牌價與工資的計算,所以統一名稱和牌價及工資計算有關。延伸至今,是鉋刀文化一環。
內地產利器工匠具類ノ最高販賣價格指定-官鉋(台灣地區)
頒佈於1944年/民國33年/昭和19年